前言;
在岳阳市教育圈,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普通如苔花,其校舍坐落于岳阳大学城一隅;她盛开似牡丹,其办学经验走上了全市基础教育教学大会的舞台。2017年,市教体局局长王德华来校调研时给予其高度评价并寄予其美愿:打造市直教育的 “东方明珠”。
她就是市直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聚焦“三向” 筑梦青春
------岳阳市第十三中学办学走笔
对一个人而言,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对一所学校而言,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一件事。市十三中就有这么一群坚持做好事的人,就是这样一所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校:全体十三中人在校长刘建光的带领下,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建设 “向上、向善、向实”的办学文化,让每一个青春的梦想成真!
向上引领,筑梦学生成长
在市十三中校园,有一盏很敬业的灯!
无论是静悄悄的黎明,还是黑漆漆的夜晚,亦或是大家的节假日,只要曾留意过校园,你就会发现学校办公楼有一盏灯,它总是在那里---亮了!
它就是 “校长室的灯”,寒暑易节,全年几乎无休,照亮了陋室,温暖了岁月,燃爆了全体十三中人争先创优的激情:班子“主舵”、班主任“主桨”、党员教师“主擂”,全体教师“满格电”划开了学校奋进的“上水船”。
1、班子“主舵”,“蹲点”一线主导。
近年来,市十三中办学发展的“暴走”现象,得益于“众人划桨”,更得益于“舵手”引领。全体班子成员俯下身子一线 “蹲点”:副校长分别蹲点年级,主管年级管理工作,把年级工作抓成“校长工程”,将学校意志垂直降落在一线,提升行政效能;总支委员蹲点教研组,担任教研学术督导,全程参与教研活动,全力破解教研难题,调高教研兴教调门;全体行政蹲点课堂,坚持“一线工作”方法,先做“学生”,推门听教师授课,了解“教、学”情,后做做“交流生”,出门与师生交流,真正做到了“行政为师生所系”。
2、班主任“主划”,握紧桨把下手。
在这所学校里,有这样一支班主任队伍:他们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一天24小时,三分之二的时间呆在学校,陪在学生身边,陪伴是他们“最长情的告白”。这支队伍,天天坚持 “八到位”: 从早晨6:05到校陪学生晨跑开始,一天的工作状态便进入“跑步”进行时,晨读、早读、第一节上课、午休、下午第一节、听力、晚自习、晚就寝,趟趟亲临,事事躬亲,直到晚上10点,送学生安寝后才披星戴月回家。对于绝大部分“通宿”的班主任而言,“从黑一路走到黑”是他们工作常态。为了管好班级,有的班主任坚持陪跑,下雨就陪学生爬楼梯;有的班主任坚持在教室午休,陪伴学生度过最美“午间时”;有的班主任在教室落座,与学生一起上下课学习,与学生成了“同窗”;有的班主任坚持非特殊情况不下火线,身怀六甲坚持送学生进考场,成了学生眼中最美妈妈!……
经常不在家,不是他们不回家,而是他们以“校”为“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家长”,所有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才有“在校如在家”之感,一大批学生才才如愿以偿大学梦。
3、党员教师“主擂”,撸起袖子加油。
支部是战斗堡垒,党员是先锋模范。学校党总支坚持“党建带校建”的工作方法,每一名党员教师都是教书育人的一面旗帜,高扬“向上、向善、向实”的工作主旋律。学校90%的党员扎根教育教学一线,他们或是教书的行家里手,他们或是育人的带头尖兵,全体党员都立有“党员先锋示范岗”牌,学习上带头,工作上率先,业务上示范,在“示范岗”上晒好业绩、锤炼党性。
队伍的样子就是学校的样子,队伍的步子是办学的步子。“办学靠的是队伍”,这是学者型校长刘建光独特的思考。“主力”带了头,全员有劲头。三支队伍的主力进取,全体教师“赢粮景从”,处室办公主动签到,一线教师特别是有“两考”任务的教师坚持坐班,后勤人员坚持上前服务……“钢班子”带出了“铁队伍”,更干出了惊讶“朋友圈”的好成绩:
2014年、2015年一本上线率均为市直同类高中第一名;201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创历史新高,教学质量跻身“领跑”朋友圈;2017年,高考综合评价列市直同类学校第一名,学考全合格率达93.59%,居市直同类学校第一名,其办学经验获邀在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上交流,校长刘建光作为市直高中教育唯一代表站上了全市教育教学典型发言席。学校先后获得“岳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市直教育体育单位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岳阳楼区‘十大平安’系列创建先进单位”、“市直学校安全综治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市直学校‘三园’创建工作二等奖”等荣誉。
向善育人,追梦学生幸福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年来,市十三中在“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始终不忘“根本标准”, 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向善”育人,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善”始,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善”终,为每一个学生种下 “幸福和发展”的种子。
一、教师主导,唱好育人“爱的主打歌”。
穆圣说:信仰之后,最大的善功就是爱人。对于教师而言,教书育人后,最大的善功亦是爱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所学校里,“爱”,成了育人最走心的金钥匙。
1、“爱心”示范,让学生感受师长爱。
“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老师的样子,就是学生未来的雏形。
为了“爱的教育”,老师们爱上了教余阅读:边当教书先生,边当读书先生,老师们读专业、读经典,一大批教师读成了名师。近3年来,学校教师共撰写了专题研究论文300多篇、教学设计200多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500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9篇,149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141人次。
“爱的示范”可以燎原。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学生们也爱上了阅读:全校的早读课,学生书声朗朗,文科班的晚读课,异样的喧嚣;学校校报《青年之友》、校刊《劲草》,成了学生阅读心得的“赛马场”,守望阅读梦想的麦田。
为了“爱的教育”,老师们爱上了“别人的孩子”:学校校长室发起的“成长导师制”,教师认领“孩子”,充当编外“家长”,“师情”与“亲情”同行,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家庭式服务”;党总支倡议的“爱心助学”,关注“不一样”的学生, 一批特困生、学困生走进了老师们的“爱心之家“:校长认领20名贫困山区娃结对帮扶,率先捐款1000元,解决孩子们生活的后顾之忧;总支委员张支前,每月资助特困学生龚畅生活费,三年如一日,直至该生顺利考入大学。一大批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推行的“培优辅后”,早晚下班时间,一对一谈心、辅导。
2、“爱心”邀请,让学生多一份爱。
学校聘请社区民警护学,学生上学、下学有了安全“守护神”,学生集体活动,比如“两考”、远足等都能享受“护航”服务;每一届新生的法制专题讲座,社区民警现场说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立规矩”。同时,学校联系湖南理工学院,互设实训基地,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校实习,传递新文化、新思想,让学校的小专业生走进理工,实地训练、模拟考试……这种“互联网”育人模式,让学生成长多了一份爱的呵护。
二、学生主体,打造德育“育人体验场”。
“鞋子摆成一条线,被子叠成一个样,地面保持一尘不染……”在十三中学生公寓,孩子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规范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市十三中一直在做这样一套规定动作。
1、学生社团让学生长能力。学校组建了学生会、团委会等学习自主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劲草文学社、希望之声广播站、青年之友编辑部、心理社、体育社等社团,让学生在社团生活中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收获成功。
2、主题活动让学生长见识。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节,学生畅饮科学知识,合作科技小发明;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学生挥洒青春汗水,释放青春的激情;一年一度的校园篮球赛,学生比水平高低,赛文明风貌;朗诵会、演讲赛,人人当能手,个个竞风流,会场赛场精彩此起彼伏;新生军训、学生远足、志愿者社会服务成了学生品质生活的品牌。
“爱若盛开,清风自来。”盛开的爱心,让学生沐浴着缕缕春风,一大批学生茁壮成长起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五好小公民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少年作协湖南分会副主席、市孝老爱亲好少年……莘莘学子纷纷出落成“星星学子”。
向实施为,圆梦学生学业
天下万事,无实不成。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要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 “硬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实现赶超,唯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此,学校坚持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两手抓,明确了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教学品牌,教学提质开始了“小步快跑”:校长亲自抓,担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总设计师,课堂教学升级版呼之欲出。
一是选学科,搞试点。按照学科组申报、工作组审定的原则,学校首批确定化学、数学、物理、体育共4个学科组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试点学科组,校领导“蹲点”指导、教研组长主持,组织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活动,按照“集体备课---个人授课---集中研课”的思路,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并推进学科组校本课程建设。
二是请专家,开讲座。我们聘请了市教科院教研员担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指导专家,来校指导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聘请原湖北黄冈中学校长宋文娟老师为全体教师上课,领会“核心素养”,提高思想认识;聘请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为全体师生讲学,并聘请其担任学校“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室”指导专家,为学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引进先进理论。
三是走出去,取真经。校长率队,组织全体行政、学科组长、班主任赴广州、长沙等地学习,选派骨干教师参与市教科院组织的核心素养培养教研活动,组织核心组成员到平江“相似型”学校交流,活学活用,广开核心素养培养门路。
四是坐下来,研方法。召开专题研讨会,校长主持,工作组成员、教备组长参加,就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教学集中研讨,学科组长主题发言,介绍阶段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共议“方法论”。组织教研听评课活动,蹲点校领导参与,备课组成员共商,形成了将“备考知识点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点”对接的教学设计思路,明确了以“问题为中心”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并数次集中修改,完成了各学科组的课堂教学案。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风生水起,课堂渐渐活跃起来了,学生共鸣强烈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圆梦的殿堂。
师生课堂反响好了。2017年下学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在高一化学、物理、数学、体育四个学科组推行,化学、数学、物理学科组的课堂教学效果实了、气氛活了,师生共鸣强烈了。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学生这种主动学习提问的情形又回来了,课堂不再像过去那样沉闷。” 体育组根据学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推出的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的模块教学,变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为如今的“学生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体育课分成篮球、排球、乒乓球3个教学模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块,学生按需组建教学班级,真正解决了教与学供需相左的矛盾,实现了教学相长,效果很好。
教师专业成长快了。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因此见长。 12月,我校开展的“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展示周”教研活动,以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四个学科组为主体,其他学科组参与,共推选出7名教师分别授出了 “学科核心素养展示课”,核心组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听7位老师的课听到了新思想、听出了新境界,听到教师专业成长‘拔节’的好声音”,参与研课的老师对授课老师的专业成长给出了大大的赞。
教学质量效果优了。在学校“核心素养”培养的浪潮中,一批优质课如“洪波涌起”,一批优秀教师若“星汉灿烂”,教学质量因此“水涨船高”:2017年高考,我校综合评价名列岳阳市第五名,学考九科全合格率居市直同类学校第一名。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全市教学教学工作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学校应邀以“聚焦核心素养,力提教育质量”为题作了特色创新先进经验大会交流。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这一办学品牌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市政府副市长李为、市政协副主席李平分别深入学校督查和调研,市教体局局长王德华、副局长喻玲玲率队多次亲临学校现场办公,领导们纷纷点赞:“市十三中队伍建设好、教学提质快、品牌定位准,不愧是市直教育中的‘先进分子’”。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聚焦“三向”,筑梦青春,市十三中一直在努力!强队伍、提质量、树品牌,市十三中将永远在路上!新的教育时代,新的教育愿景,市十三中人一定会坚守“向上、向善、向实”的新常态,不断优化办学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办学特色,凝心聚力呵护好“市直教育的东方明珠”这一办学美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