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好“接力棒”,勇创新业绩
——在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会上的讲话
刘建光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很有意义,它研讨的是未来的工作。在座的60位同志都是45岁以下(含45岁)的中青年教师,五年、十年后大家都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顶梁柱”、主力军,这支队伍的质量将决定我校未来教育的质量。为了我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培养。
一、我校中青年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我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平均年龄47.3岁,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下,含45岁)60人,这支队伍呈现“三高三低”特征,即行政干部比例高(55%)、共产党员人数比例高(50%)、教研骨干比例高(教研组长占全校教研组长80%);高级教师比例低(1.67%)、担任班主任工作比例低(36%)、教学竞赛获金奖比例低(0%)。从这“三高三低”中可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这支中青年队伍有理想、有追求、勤奋努力、大有可为。
2、有较多的专业骨干,在各专业学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3、学校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中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4、中青年教师要更有担当精神,吃苦耐劳,甘于奉献。
5、中青年教师要更有专业追求,争当名师、专家。
二、我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从五年后的视角看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我校目前在编教职工141人,属超编单位,但三年后将退休20人,五年后将退休36人,到那时,若无较大的教师引进计划,我校不仅会由超编单位变成缺编单位,而且教职工平均年龄将超过53岁,处于队伍严重老化状态。
2、五年后,我们现在的这支中青年教师队伍中,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31岁,正值干事创业最佳时期。从学校层面分析,你们那时绝对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坚与骨干,你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品质;从教师专业成长层面分析,那时正是你们专业成果收获期,专业职称、学术地位、各类荣誉将向各位走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长期的努力与积累所达到的“水到渠成”,这需要学校大力培养。
(二)中青年教师培养基本策略
1、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影响教师成长因素很多,总的来讲,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从“内因”分析,主要是个性特征。个性是一个人能否有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从外因分析,主要有办学体制与机制、外部环境、学校文化等。从办学体制来讲,有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区别。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也有不同。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尊师重教程度,主流价值等等。学校文化主要是学风、校风等,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了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2、激化内在驱动力,强化自我教育与培养。
从人性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绝大多数人最大需求是生存需求,吃、穿、住、行、繁衍后代等。他们的奋斗动力来自于对吃好、穿好、住好的期望与梦想。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对良好生存状态的需求。但作为专业人士肯定有专业理想、专业价值的追求,这是很自然的。如果说专业人士没有一点专业价值追求,那是可惜的。我相信我们的教师都有教育情怀、有职业尊严,也是有人生追求的人。
充分发挥内驱力,观念是先导,以下三种观念很重要。
第一,既然做教育,就要尽力去做好。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有少部分不喜欢当老师,因为不能改行,只好干下去。整天羡慕他人,埋怨自己,体会不到职业幸福,这是很不好的状态,于己于人于事业都没好处。实际上,一个人毕其一生只能做一两件事,且最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岗位成才是最佳选择,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做好每件工作,就一定会成功。
第二,吃亏是福。“聪明人不做吃亏的事”看起来很有道理,只能说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专注眼前势必失去未来。我们需要的是理想的实现与人生价值的意义,决非一时之功,一时之利。现在做看起来吃亏的事,实际上是为长远的幸福打基础,你愿意付出,成功就愿意向你靠近,幸福就会永远伴随你。《道德经》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成其私”深刻揭示了吃亏是福的道理。
第三,学习是中青年教师最重要的工作。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理论素养、政策水平是决定教育工作者事业高度的重要因素,学习是提升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的唯一方式。不学习永远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工作效率只能是事倍功半。学习的形式有许多,最重要的是读书与思考。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书,可提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读哲学书,可洞穿世间万物、提升人生境界;读教育理论书,可减少教育实践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读经典书,可帮助自己去发现人间的真善美。思考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而不思则罔”。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不是在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实”,是不是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
我们要着力提高育人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唤醒良知,追求真善美。但现实的教育已异化为管教加训斥,丢掉了教育的本源,无异于舍本求末,这是教育急待改进的问题。育人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两位教育家都深刻揭示了育人的关键所在,育人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教育的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做习总书记倡导的“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教育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学生每天都在成长中,要做最适合的教育,就要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学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针对性上十分重要。教育教学各阶段、各环节的理念、策略要用到教育科研,学生的日常行为所折射出来的人格特征分析与教育方式要用到教育科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用到教育科研……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教育科研,处处有教育科研,时时有教育科研。我们要树立科研意识,努力学习以提高科研素养,用科研的视角来设计工作思路,用科研的手段来推进工作进程,用科研的力量来提升工作质量。
3、强力推进中青年教师培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集体的关心,没有一个人仅凭一己之力可以走向成功。相应地,发展教师也是学校领导者的职责。学校对中青年教师要做到政治上信任、事业上激励、工作上指导、生活上关心。通过“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名师工程”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培养青年干部。学校采用“推”、“压”、“促”、“激”等方式有计划地使中青年教师较好较快成长。“推”即通过行政措施布置相关任务,如学习任务、教学常规落实任务等,日常督促、定期检查。“压”就是压担子,将重事、难事、急事交给中青年同志去干,培养其担当精神。“促”即提供发展平台让中青年教师敢于上“擂台比武”,在教学竞赛、学生指导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提高。“激”即建立激励机制为中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在中青年教师中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争先创优、共同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同志们,教育事业是一场接力赛,“接力棒”不久的将来要由我们交接到大家手中,教育事业的伟大愿景、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需要大家去绘就,期待你们在十三中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加油!
2020年5月25日